北京交通大学李涛教授受邀太阳成集团tyc122cc作“黏性土的循环塑性及弹塑性力学描述方法”的学术讲座

发布者:钱雯磊发布时间:2024-06-18浏览次数:10

       524日下午,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隧道与岩土工程研究所李涛教授应太阳成集团tyc122cc邀请,在现代交通工程中心8A521会议室开展了以黏性土的循环塑性、弹塑性力学描述方法 ”为主题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吸引了二十余名师生聆听,讲座由太阳成集团tyc122cc副院长汪磊老师主持。

       会议伊始,副院长胡定玉老师隆重介绍了李涛教授,并代表太阳成集团tyc122cc对其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会上,李教授首先介绍了岩土工程中常见的动态荷载类型,详细讲解了这些动态荷载对岩土地基和地下构筑物的影响,并指出了不同类型荷载对岩土力学特性的不同要求。通过大量实验数据展示了岩土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应力应变特性,介绍了饱和黏性土、砂土以及岩石试样在不同循环荷载下的应力应变曲线,强调了非线性、滞后性、刚度衰减和变形积累等特性,以及临界动应力在循环荷载下的重要性。李教授详细介绍了土的循环塑性本构模型的发展历程和当前研究现状,讨论了双屈服面模型、边界面模型等几种主要的黏性土循环塑性本构模型,并分析了土的本构模型的建模思路与方法,关键问题和困难等。其中,李教授重点介绍了Masing方法在黏性土循环塑性研究中的应用及其多维化拓展,饱和和非饱和黏性土的弹塑性双面模型,详细解释了这两种模型的理论基础、建模方法及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效果,展示了其在复杂荷载条件下的优越性能。

  最后,李教授紧扣工程需求,介绍了团队在该方向上的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互动提问环节在场师生积极提问,与李教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同时,他也鼓励年轻学者们继续致力于改进循环塑性及弹塑性力学模型,并探讨其在更加复杂的地质条件和工程环境中的应用。本次学术讲座现场互动交流深入、气氛热烈,不仅提高了师生的专业认知,为学生们开拓了新的学术视野,为推动交通运输专业与各学科交叉合作注入了新的动力。

  据悉,李涛教授是德国凯撒斯劳滕大学(TU Kaiserslautern)工学博士、北京交通大学隧道与地下工程教育部工程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岩石动力学专委会委员、废物地下处置专委会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分会土的本构关系及强度理论专委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国家863专家库专家。李教授在土力学、基础工程及环境岩土工程领域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多年来致力于土的弹塑性本构模型研究和非饱和土力学性质的试验与理论研究。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省部级、社会服务类科研项目30余项,包括国家973863计划项目课题各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奖3项(特等奖、1等奖和2等奖各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其他省部级行业协会科技进步奖7项;撰写并发表各类学术论文100余篇;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共计80余人。